共大岁月

周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共大代表---章仲瑜的回忆

发布时间:2021-10-13 点击:

196310月初天高气爽,共大校园一片欢腾,师生喜笑颜开,奔走相告:周总理叫我们上北京汇报共大情况啦!

共大总校受全省共大师生的委托,派出三位代表(共大总校党委书记张宇晴,共大总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黎超,共大总校教务处长章仲瑜)专程赴京。

19631017日,这是我们毕生难忘的一天,也是共大校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天。这天上午,我们早早来到了中南海紫光阁,在这里等待敬爱的周总理的到来。头天晚上,当我们接到周总理接见的通知,心情激动,久久不能入睡。我们来到之后,谭震林副总理和国务院的七个部、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也陆续来到了。

大家正在谈笑着,空气忽然安静下来。啊,是敬爱的周总理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来了!周总理神采奕奕,目光炯炯,容光焕发。会议开始,周总理首先高兴地向大家说:“毛主席给江西共大写了一封信,我给大家读一读。”总理说着,随手展开毛主席写的《七三O指示信》,领着我们一同学习起来。当周总理念出“同志们:你们的事业,我是完成赞成的”时,声音是那样宏亮,那么激扬,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共大的亲切关怀和鼓励,会议室里立刻充满着激动、振奋的气氛。接着,周总理用铿锵有力的声音,一字一句地宣读下去,并一边宣读,一边解释,阐述毛主席的光辉教育思想,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七三O指示》的精神。读完之后,周总理又向我们讲述《七三O指示》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提出把《七三O指示》发下去,传达贯彻。周总理传达《七三O指示》后,就把话题转到解决共大当时面临的问题上来。

我们抵京后,先向周总理呈递了一个书面报告。周总理在百忙之中仔细地看了这个报告,用笔在上面划了许多红蓝杠杠,作了许多记号。周总理就共大提出的问题,向我们详细了解,逐条研究,指示中央有关部门支持解决,办好毛主席“完全赞成”的共大事业。

三年严重困难给共大带来了很大困难。周总理非常体恤地解释说:“共大是初级阶段嘛,现在只能要求学生生活费和生产工人的工资自给。”“共大教员也是国家干部嘛,为什么不发工资呢?这不合理嘛!”随即指示财政部把共大教职员的工资列入预算,强调要支持共大,扶持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我们向总理汇报了共大积极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关于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向荒山湖州进军,围湖造田,开荒种粮。努力争取粮食和经费逐步自给,实现“不要国家一文钱”。总理听到这里,表示支持,并关切地询问共大有多少土地,平均产量有多少。当我们一一回答之后,周总理指出:“现在的产量太低了,江西生产潜力很大,要提高。”总理还给我们提出了指标,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总要做到粮食自给。总理积极引导我们,严格要求我们,坚持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打好办校的物质基础,使共大立于不败之地。总理还教导我们:搞粮食不问条件就不好,不能毁林开荒,不要搞得水土流失,否则千百年后子孙都要骂我们,还有什么共产主义风格呢?总理的这一系列指示,为我们开阔了眼界,指明了方向,鼓舞了我们战天斗地、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周总理非常仔细地从学校人数问到三结合基地,从粮食自给程度问到造林情况,从培养目标问到招生对象,一件件,一桩桩,研究落实。总理反复强调:“我们培养人才,既要有政治觉悟、文化水平,又要有坚强的体魄,德、智、体三育兼备。”总理号召我们坚持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把农村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乐园而贡献力量。在谈到招生时,周总理扬起手来,兴奋地说:“外省要学习共大的经验,共大招生时要给外省一点名额,撒撒种子嘛。”会议结束时,周总理又委托农垦部负责召集各部负责人第二天继续开会,对共大问题搞个“办法”,写个“决定”,并叮嘱共大代表多住几天,把“决定”搞好再回去。

汇报结束后,周总理留我们共进午餐,我们真是喜出望外,我们都想挨着总理身边坐下,继续聆听他的教诲。周总理谈笑风生,从国内斗争谈到世界革命。时间过得真快,不觉已到下午两点。周总理起身与我们告别,我们站在门口,目送总理,留恋不已。

在周总理关心之下,谭震林负责召开中央农垦部党组会议,并于19631023日形成了《中共农垦部党组关于解决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一些问题的纪要》,涉及学校经费、学校的领导关系、招生和毕业、师资、教育设备等五个问题。不久,传来喜讯,周总理亲自批复了这个意味着共大恢复发展的重大计划。

19588月至19614月,是共大的初创时期,面临着诸多困难;19614月至196310月,是共大调整、巩固、提高时期,依然困难重重。196310月,周总理主持的专门研究共大问题的这次会议,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也是一次极为关键的会议。这次会议有力地支持了共大事业,帮助共大度过了“倒闭”风波,迎来了196310月至196610月共大事业兴旺、发展的辉煌时刻。

 

 

作者:档案馆    刘庆言


作者:

责任编辑:gao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