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名达烈士是宝威体育APP的前身国立中正大学文法学院历史学副教授,后聘研究院教授。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1942年7月7日,牺牲在江西抗日前线江西新淦县,终年37岁。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人民在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奋起反击,日军损失惨重。为摆脱困境,1942年5-6月间,日军又发动了浙赣会战,企图打通浙赣线,侧击粤汉线。日寇攻占了上饶、鹰潭、抚州等地,战火向江西腹地蔓延,此时九江、南昌等赣北一带早已沦陷。中国守军正在樟树、宜黄、南城一带与日军激战。日寇大军压境,吉安、泰和等地顿时吃紧,人们纷纷逃难,机关、单位紧急疏散。
1942年6月11日,国立中正大学提前进行期终考试并放暑假。值此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国立中正大学教授姚名达挺身而出,联合学生,以安定人心、激励士气为己任,发起并组织了“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1945年6月12日举行成立大会,公举胡先骕为名誉团长,姚名达教授为团长,王纶讲师为副团长,团附李剑声教官。编印了《战争服务特刊》和《战地服务团成立宣言》,并发表发刊词。
1942年6月25日,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一行三十八名团员,从泰和县乘小汽轮出发途经吉安、新喻(现在的新余)、吉水、峡江、新淦县(现在的新干县),奔赴抗日前线樟树。沿途中宣传抗日思想,动员军民积极抗日,为抗日官兵慰劳演出,战地救护等。
1942年6月25日晚,在吉安欢迎战地服务团群众大会上,姚名达慷慨陈词:“前方士兵,困守赣江,天地为屋,云雾为衣,枪林弹雨,伤病无医。凡我中华有志之士,务必恪尽抗日救亡的天职,到前线去,到战壕去,做一个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1942年6月26日,战地服务团招待吉安各界人士座谈会上,姚团长慷慨激昂地说:“这次赴前线,不流血,绝不回来!”
1942年7月4日,姚团长迎着炮火奔赴樟树前线58军军部驻地桐木桥。在招待军部将领的茶会上,姚团长激昂道:“我们全体团员都是抱着牺牲的决心而来的,我们绝不像一般普通慰劳团体,驻在前线的后方。我们是愿意在最前线帮战友去抢救伤兵等工作。”接着又说道:“一般人以为,大学生是国家之宝,不应在最前线,而应留为将来建国之用的。这种见解是错误的。我以为现在能够参加抗战工作的人,将来才能担任建国的工作。”
1942年7月7日,因日军骚扰战地服务团被冲散。因为不忍受伤学生掉队危险,姚名达只好率领十一名团员(女生两人)缓慢前行,因走得太慢,错过了及时到达新淦县城的机会。只好重新规划从新淦县石口村渡过赣江去樟树桥东战地服务。到石口村天色已晚,他们便在村里祠堂中休息。由于汉奸告密突遭日军第6师团竹原支队(曾参与南京大屠杀)第23联队第1大队包围,并突然发动袭击。在这危急之际,姚名达毫无惧色,高声叫道:“和日本鬼子拼呀!”,随即就赤手空拳和手持武器的日军打斗起来。他和吴昌达、郑唯龙一起先毙敌一人夺枪一支,正准备上楼占据有利地势,一个日本兵开枪了,姚名达中枪倒地,另一个日本兵用刺刀刺进了他的胸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爱国教授姚名达就这样死在了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终年37岁。他成为了抗日捐躯教授第一人。
此次遭遇战斗中,教授姚名达、学生吴昌达为掩护学生壮烈牺牲。四学生趁乱突围成功,一人在新喻归队,三人在新淦会合归队;男女服务团员三男两女人被掳至南昌,被俘四个月后,五人于1942年11月7日在便衣游击队员润根嫂及内弟龚顺根帮助下,成功营救并返校。龚因此被日寇残忍杀害并悬尸城门。
1942年7月消息传来,全国人民、江西百姓、国立中正大学全体师生无比悲痛,山河哭泣,纷纷沉重悼念姚名达烈士。
1943年7月,国立中正大学校长胡先骕在纪念姚名达殉国一周年时,曾高度赞扬他“绝学有遗著,千秋有定评,英风传石口,大节振江西。
198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姚名达为革命烈士。
2002年3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为姚名达殉国六十周年题词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姚名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为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的一员。
姚名达是一个“损己利人”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民族的人。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实践证明了具“有史的意义”。历史教授走进历史,姚名达先生文节俱高的历史地位是永恒的奠立在国人心中!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姚名达烈士的事迹,永远踏着烈士的脚步建设安全的故土!建设康乐的家园!建设美丽的中国!
供稿:档案馆 刘庆言